牢记“三个务必”不断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 > 技术与服务 > 南宫28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是继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之后,历经70余年的世变时移,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之后,习向全党发出新的“新号召”,也是全党同志奋力谱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篇章的“座右铭”,更是中国航天事业新征程上的“自砺石”。航天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要充分认识和领悟“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担当牢记和坚持“三个务必”。

  习就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航天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党中央的直接决策、指挥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期关注的一项伟大工程。历史证明,党对航天事业的坚强领导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最大政治优势。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要牢记中国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使命落实到航天人的肩上就是建设航天强国,以航天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航天事业要坚持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支撑国家战略、服务国民经济,让航天技术更好地为全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航天精神财富。实践证明,航天技术是尖端核心技术,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自主创新史。纵观中国航天近70年的奋斗史和发展史,无论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一穷二白,还是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航天事业每前进一步靠的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因为如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才能跻身世界三大航天大国之列。进入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肩负着建设航天强国的重大使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多重考验。面对更加光荣的使命、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秉承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风,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支持,为建设航天强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航天强国建设将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此,建设航天强国,我们要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也是我们党宝贵的历史经验。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在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狭路相逢勇者胜,才能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我们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伟大斗争,科学把握斗争精神,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善作善成的斗争本领,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建设航天强国是新时代我国“强起来”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航天强国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始终牢记“三个务必”,时刻以“三个务必”自我警示、自我鞭策、自我激励,从而更好地发扬航天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断攀登航天科技的新高峰,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更大的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